這次要談的,
是被選中策展,
或掛在計中牆上
或擺置在畫架上的照片們。
是被選中策展,
或掛在計中牆上
或擺置在畫架上的照片們。
##ReadMore##
其實說穿了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,
(...大家看到這句話有很失望嗎...)
然而,確實是有著仔細思考的過程。
為什麼要辦攝影展?
這是第一個會被問到的問題。
想法很單純:
每周只有一場講座(最多兩場),
零散分布的結果,似乎總沒有一個地方,
是能(至少一段期間)延續性地聚焦東南亞這個議題/地區。
(也因此希望有個"什麼",能夠彌補這個缺口---
攝影展也因應而生)
而,也恰恰是認識了一些暑假有進行海外服務的團隊。
知道他們有一些照片是可以與大家分享的。
其實一開始,
是希望能透過攝影展,邀請相關關心此議題的NPO/NGO,
共同參與攝影展。
不過,
不是大家都數位化、就是太熱門--被其他單位借去展出囉!!!
也因此最後,是大家看到的,屬於學生(學生團隊)的作品。
那麼,選照片的標準是什麼?
如果說...標準還是很主觀(自己覺得好的),
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因此失望?! (笑)
但是有一些面向是被考慮的,
比如說,
不希望只單單成為風情畫系列、
不希望作出消費文化的行為、
希望呈現一個可以是universal的、關乎"人本質"的影像、
希望呈現的是
有一些政治上的畫分、你和我和他她之間的界定,其實是可以被挑戰、
也應該被挑戰的......
想得很高調(也許),
執行起來還蠻一步一腳印的(哈),
也就是不斷在腦中想著:
減少悲情的,
而增加日常瑣事的、以微笑看待著的。
是以「人」為出發的---
會是什麼樣的人,看見什麼樣的東西。
如果說我們都曾是小小孩,曾在馬路上奔跑,
如果說我們都還記得第一次走進教室裡,
開始進入教育體系裡,
如果說我們都還記得講台上站著的老師、黑板與粉筆,
放學時迫不急待地與同學嬉鬧、走路回家......
那麼,
其實我們看著的,
與其說是他者,倒不如說是過去或現在的自己。
跨越國界,
有很多文化細節差異是精緻且多元豐富的,
然而,
也不能忘記的,
在身為「人」、活著、追求幸福快樂與和平的這些事情上,
皆是相同的。
沒有印製海報再多加說明、
並且用文字相當精簡的說明牌,
多多少少也呼應了這個起始的態度。
(......唔其實是主辦人工作時間不夠也是原因之一啦啊哈哈.....)
若要在有文字或少文字兩者選其一,
我選擇了後者。
不希望我們的文字帶來太多詮釋上的先入為主或權威性,
也不希望影響了每個人在看到影像時的衝擊與感受。
觀者最純粹能感受的,
我相信,應該離我們想傳達的,
不會太遠。
(希望啦!!!哎唷!!)
好的解說與幾乎文字空白的呈現--各有利弊,我知道。
不過,
既然我們都不是專業,
(也還是可以不斷學習(因而嘗試錯誤)的學生)
那麼,就這麼試看看吧。
攝影展(姑且讓我一直這麼稱呼吧....)的來龍去脈,
大抵就是如此。
在選完照片佈完展之後,
才讀到John Berger的著作--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
才突然驚覺了一些可能從來沒想過的事情。
(沒有學過傳播理論的我,
只好從文學角度或文化批評之類的切入---
但其實也是道行很淺哪......
除了Benjamin的aura之喪失,有讀過一些文獻之外......)
總之是,也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: )
(突然變成好書報報了!!!!)
在看展之餘,
也能再想想觀看與被觀看之間的關係。
by 舒婷 寫於凌晨五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